ob娱乐官网 产品中心

证据如山无可争辩: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直升机、飞弹、火箭等等为华夏首创

来源:ob娱乐官网    发布时间:2024-07-14 16:21:57

主要技术参数

The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昨日,笔者发了一篇有关华夏发明创造的文章《“四大发明”误解太深,不是最重要的发明,是该抛弃这个极度片面的说法了,华夏真实的发明与创造令人无比震撼

  》,有人看了小心脏受不了,质疑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直升机这一说法,并拿出伪史中的达芬奇来说事。

  他们在把这些伟大发明创造归类于不值一提的“奇技淫巧”之余,还特意指出,19世纪,西人在意大利米兰图书馆中找到了达芬奇于1483年绘制的一张飞行器草图,以此证明西人最早构思并绘制了直升机结构原理的说法。

  详见:从未存在的文艺复兴:击碎起源立柱、百科全才“达芬奇”,随着达芬奇的倒下,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也必倒无疑

  既然如此,那么今天好好把世界航空史和直升机的发明史给捋一捋,让这些人知道华夏长久以来的飞行梦想与实践,让这些人知道世界航空史究竟是如何的,让这些人知道直升机的真正发明者、出自香山帮的徐正明究竟是何许人也。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的继母和弟弟象嫉恨舜,常在舜的父亲瞽(gǔ)叟面前进谗言,数落舜的不是,日积月累,瞽(gǔ)叟便对舜心生厌恶,遂生杀念。一次,瞽(gǔ)叟让舜去修补谷仓屋顶并刷漆。舜刚上去不久,他便悄悄放了把火,点燃了谷仓。舜急中生智,用两顶大斗笠做翅膀,从谷仓上滑翔而下,得以顺利逃生。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gǔ sǒu),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gōu)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大意: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gōu,通“勾”)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至舜是七代了。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hàn )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

  大意:虞舜的父亲想杀害虞舜把虞舜的封赏据为己有,于是他让虞舜爬上粮仓顶上去刷漆(瞧,这使用漆的历史够悠久了吧?),瞽叟则从粮仓的下方纵火要烧死虞舜。虞舜只好把自己带着的两个斗笠当作翅膀从粮仓顶部一跃而下,这才逃离火海得以幸免。后来,瞽叟又让虞舜来给自己挖井,虞舜在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井越挖越深,瞽叟乘虞舜不备,联合小儿子象,两人填土将虞舜给活埋了,虞舜却从刚才挖的暗道中逃出。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奸计得逞杀死了虞舜。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

  墨子做木头老鹰,耗时三年乃成,结果飞了一天后就坏了。公输班削竹木做了只喜鹊,令其飞上天空,三日不落,公输班据此认为此为最巧。

  弟子日:‘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日:‘吾不如为车鞔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演变为多线风筝。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彼时称为”纸鸢“。

  在中国古代,纸鸢、纸鹞长期以来是风筝的主要名称。南方称风筝为“鹞”,北方叫风筝为“鸢”(音yuān)。“鹞”和“鸢”是同一种飞禽,即鹞鹰。这种鸟能长时间在空中平展双翅,盘旋不已,翅膀却一动不动,和风筝很相似,于是人们便把风筝称之为“鹞”或“鸢”。“风筝”一名,始见于五代。清代至今,风筝一词取代了所有的称号,成为现在统一的名字。

  “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俗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纸鸢),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梁朝简文帝萧纲)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孩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乱,包围京都建康(南京),攻入外城,皇帝百官都被困于台城内,与援军音讯隔绝。此时,“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鸢”,在几十个风筝上题写求援信,借西北风放将出去。风筝上写明,有人拾到风筝并送给援军,能够获得一百两银子的报酬。梁太子萧纲亲自带人把风筝放了出去,以求援军。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车献策作纸鸱。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也,今俗谓之纸鹞。

  至唐朝,放风筝已经十分普遍。唐代风筝的制作水平很高,除了使用纸糊外,宫廷风筝还用丝绢扎制,不仅能在白天放飞,还可以在晚上把五彩灯笼挂在风筝上,放到空中去。

  宋时,风筝变得更加流行。宋徽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风筝爱好者,他不仅在皇宫大内放纸鸢,还主持编写了一本《宣和风筝谱》。该书是华夏历史上存世的第一部风筝专著,共分两册,对风筝的绑扎、绘制技术及材料的选用等都有详细介绍。

  1987年,吉林省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了一面金代放风筝的纹铜镜。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古代风筝形象的实物资料。

  明朝初年,华夏古人把风筝上的五彩灯笼替换成了火药,在火药箭的基础上发明了最早的“飞弹”。使用时,点燃盘香放飞至敌营上空,待盘香燃尽,引信点燃,火药就会发生爆炸,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神火飞鸦”,即《武备志》中所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这便是现代飞弹的雏形。

  从风筝、火药到火箭,再逐步发展到飞弹,这是华夏人民对人类飞行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根据罗伯特·坦普尔所著《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关于风筝的记载,西人直到公元16世纪以后才知道“风筝”。

  1589年,西人贾姆巴蒂斯塔·德拉·波特第一次在《自然魔力》书中提到风筝,将之称为“飞帆”。

  而在遥远的东方,华夏九州早在元始前5世纪便已经有了风筝,与东方相比,西方晚了2000多年。

  “鲁般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其父伺得鸢,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人曰:般所为也,赍(jī,怀着)物巨千谢之,般为断其一手,其月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王莽在征伐匈奴时,曾经招募各种奇人,一些隐藏在民间的术士匠工也纷纷浮出水面,其中有一人号称会飞。

  “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元黄头,北魏皇族,为高洋所杀。齐显祖将如晋阳,乃尽诛诸元,或祖父为王,或身尝贵显,皆斩于东市,其婴儿投于空中,承之以。前后死者凡七百二十一人,悉弃尸漳水,剖鱼者往往得人爪甲,邺下为之久不食鱼。使元黄头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chī)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堕,仍付御史中丞毕义云饿杀之。”

  天保十年(559),北齐文宣帝高洋(其在位最后一年)尽诛元魏皇室,招来死囚绑在作为翅膀的大竹席上,命其从塔上飞至地面,美其名曰“放生”。

  这个生在帝王家的元黄头命运悲催,虽然乘纸鸱(chī)从高约八丈(约26米)的金凤台滑翔飞出,幸至才坠下(大约在空中乘风滑翔了13公里),本可免其罪戮,不料最后却仍被交与廷尉饿杀,未能幸免于难。

  1894年,英国人才学着华夏古人方式方法,利用风筝进行空中战场的观察。由此,英国童子军运动发起人罗伯特·巴登·鲍威尔(1857-1941年)成为欧洲历史上进行载人风筝飞行的第一人。

  罗伯特·巴登·鲍威尔利用风筝进行战场侦查,比公输般(前507-前444年)晚了2300多年。即便与元黄头之间,也相差了1335年。

  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万毕一同编撰《淮南万毕术》(简称为《万毕术》,术数著作,原书久佚,今有辑本,或一卷或二卷),其中有个“艾火令鸡子飞”的有趣实验:

  把鸡蛋去壳或者剩下外壳,两种方法都是让壳内燃烧艾草,使壳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显然,这是利用热气体对流原理所做的模拟实验。

  每年元宵佳节,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都会放飏灯。飏灯规格有大有小,大的飏灯用100多张1开的棉纸制成,通体高可达5米,点燃后能带动30盏小灯的一同上天,场面蔚为壮观。

  花旗国人约翰·哥德斯春(John Goldstrom,又译作戈德斯特伦),在其所著的《西洋航空发达史》书中记载,14世纪初,元朝仁宗登位,在北京上空升起了一个大气球。据说,这非常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气球。

  奇肱(jī gōng)国,又称鱼人国,即夜郎国。夜郎国东接交趾(今越南北部)、西临滇国(今云南地区),今位于贵州中西部以及四川、云南一部分地区。

  “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后十年,西风至,复作谴之。”

  莫要小觑夜郎国,人家不但会猎取飞禽,还会制造飞车。人坐着飞车便可以随风滑翔,飞到很远的地方。商汤时,一次起大风将奇肱国飞车刮至豫州(河南),但发现时飞车已坏,没有公开示人;十年后,西风刮至,飞车修复后又随风飞了回去。

  “奇肱民善为拭扛,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至豫州。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而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

  “奇肱国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至于豫州,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风至,复使给车遣归。”

  “奇肱国,其民善为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久下,奇肱人车至于豫州界中。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后十年,东风复至,乃使乘车遣归。其国去玉门西万里。”

  “其国西去玉门关一万里。其人一臂,性至巧,能作飞车,乘风远行。汤王时,西风久作,车至豫州,汤使人藏其车,不以示民。后十年东风大作,乃令仍乘其车以还。”

  东汉时,张衡曾制作过一只机械动力的“木鸟”。此“木鸟”腹中安了机关,只要开动机关,便能独自飞出好几里远。

  唐穆宗时,号称“飞龙士”的天才工匠韩志和擅于机关术,能用木头雕刻成“鸾、鹤、鸟、鹊”等形状,内部放置机关,启动机关,木鸟就会腾空而起,飞行高度可达百尺,飞行距离约为数百步。据说,韩志和也制作了一架极为精巧的飞行器。有一次,他还给唐穆宗制造了一张能飞起来的“龙床”,令人惊愕不已。依据相关古籍记载,唐朝时其他工匠也会制造木鸡、木鹤,有的会舞,有的会飞,令人惊叹不已。

  根据清代著名学者、官居浙江候补盐大使毛祥麟撰《墨余录》卷之九《巧匠》篇所记载:

  “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7),平江漆工王某有巧思,能造奇器,曾制造一架飞车,两旁有翼,内设机轮,转动则升降自如,上面装置一袋随风所向,启口吸之,使风力自后而前,鼓翼如挂帆,度山越岭,轻若飞燕,一时可行四百里,愈高飞速愈快。实令观者为之惊叹,真奇制也。”

  这种带有风袋的飞车,利用自后而前的风力实现飞行,鼓翼如挂帆,可度山越岭,飞行距离一时可行四百里,而且飞得越高,速度越快。

  根据明代著名文学家、“娄东三风”之一、官居浙江右参政陆容(1436-1494年)所著《菽园杂记》卷十三记载:

  “成化二十二年(1486),八月十二日正午,天宇澄霁,皎无纤云。松江城郭之人,见空中驾一小舟,从东而西,又折而东,落序班董进卿楼上,市人从观者塞道。细视之,乃茭草所结。时进卿之父仲俯已患耳疮,乃曰:‘此船来载我也。’疮果不疗而卒。张汝弼志其墓如此。”

  令人惊异的是,飞舟乃是“茭草所结”,十分轻盈,内部结构,无人知晓。驾驭飞舟者为何人不得而知,惊奇之余观者传为异闻,轰动一时。

  春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竹蜻蜓。这个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制作。横的一片是螺旋桨,中间开孔,插入一根竹棍。两手搓转竹棍,竹蜻蜓就会旋飞上天。

  18世纪,竹蜻蜓传至欧洲,西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一个东西,将其称为“中国飞陀螺”。也就是在此时,西人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能这样产生升力,但要把它变大、制造成能够载人的大家伙,他们还是没办法想象的。

  出生于1452年、卒于1519年的达芬奇连竹蜻蜓都没有见到过,他怎会是凭空发明直升机?还知道利用螺旋翼产生升力的原理来实现飞行目的?没有验证,无经验积累,他的灵感从何而来?

  因为这样的一个问题难以回答,所以西人只能把时间提前,炮制了竹蜻蜓是15世纪传入欧洲的另一种说法。

  要知道,竹蜻蜓产生于春秋(元始前770-元始前476年)时期,此后一直到元始4世纪,中间经历了千年,葛洪才第一次提及旋翼。

  “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能胜人也。师言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翅,了不复扇摇之而自进者,渐乘罡刂炁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枣心木能制作飞车,用牛皮将几把剑(薄片)结成环状的螺旋桨,中间是轴承,下面是用来蓄力的拉弓牛皮绳,皮绳一拉,旋翼就通过扭力上升,可以牵引飞车飞向天空,有点类似大型竹蜻蜓。当上升至40里高度以后,就进入太清之中,即刻托起人漂浮。

  你可能从未听过香山帮的大名,这可不是一个帮会,而是一个在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建筑工匠群体。

  数千年以来,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至明清时已然登峰造极。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営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香山帮建筑的特点是色调和谐、结构紧密相连、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等。具体表现为艳丽多姿的园林建筑、奇巧精细的梁架结构、精美机变的腰檐转角、朴实典雅的房屋装修。

  杨惠之(713-741),不仅是唐代著名雕塑家,而且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在肖像雕塑上造诣很深,尤其擅塑罗汉像。

  由此可知,杨惠之应为吴道子的同时代人,而且画艺颇精。后来见吴道子名声渐重,于是杨惠之“遂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

  香山帮建筑工艺鼻祖蒯(kuǎi)祥(苏州香山渔帆村人,1398-1481年),曾主持明皇宫三大殿、和王府六部衙署的营造,发明了“金刚腿”,被宪宗皇帝尊称为“蒯鲁班”。

  姚承祖(香山墅里村人,1866-1938年),亦是香山帮建筑大师,现存怡园里的藕香榭、灵岩山寺的大雄宝殿、香雪海的梅花亭都是其作品。姚承祖撰写的记述香山帮传统做法的专著《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苏派建筑的宝典。

  清人徐翥(zhù)先(字鹓清,号劲松,吴县香山人)在《香山小志》一书“人物”中记载,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苏州吴县有位能工巧匠名曰徐正明,一日闻人谈《山海经》得知商汤时即有“奇肱飞车”,受到启迪,遂立志制造一架“飞车”飞越湖渠港汉,方便交通。

  又据《吴县志》记载,清初(1644-1661)吴县能工巧匠徐正明,少时“性敏,志专一,平生不事酒食征逐,其设计、制造的车辆,灵巧牢固,在乡里颇有声誉。据记载,海棠亭、苏州马医科申时行祠堂牌坊(今移至北寺塔前)亦出自徐正明之手。

  注:明朝苏州府吴县县治设在马医科巷内,县治迁走后,改建为申文定(申时行祠)公祠,奉祀明万历大学士、吏部尚书申时行。

  徐正明琢磨竹蜻蜓,潜心钻研飞车,经过一年苦思冥想,完成了飞车”的设计草图。接着,他“按图操斫,有不合者削之,虽百易不悔”,但由于“家故贫,无担石储”,只能一边打短工,一边造“飞车”。

  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徐正明殚精竭虑、反复修改、反复试验,历经数百次挫折与失败,终于造出了一架名叫“栲栳椅”的飞行器。栲栳即由柳条编成的容器,形如大斗,又称笆斗,所以,栲栳椅便是一种圈椅。

  根据记载,“栲栳椅”这种飞行器构思精绝,“下有机关,齿牙错合,人坐椅中,以两足击板上下之,机转风旋,疾驰而去”,因此,这是一种人力驱动的旋翼机,还能够“离地尺余,飞渡港汊不由桥”,令乡人为之叹绝。

  但徐正明对此并不满意,他期望自己设计的飞车能够飞得更高、甚至飞跃太湖,便开始着手进行下一步改进。不曾想,却在此过程中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又因生活重压,最后因病离世。

  徐家本就不太富裕,为制造与研发“栲栳椅”,更是掏空了家底,以至生活困顿,妻子啼号。

  徐正明在世时,其妻便多有抱怨言,故他一离世,这位妇人一气之下就把丈夫毕生心血凝结的“栲栳椅”当作废柴以斧劈砍,一把火给烧了。

  西汉时,吴中大地上出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朱买臣,他出身贫贱,却酷爱读书,志向高远,会稽愚妇的故事也是千古流传;

  不曾想,若干年后,同样的吴中大地,同样的故事,再次上演,只是这一次主角换成了徐正明。

  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不仅徐正明的发明创造被毁,就连整个香山帮也在民国逐渐走向衰落,近些年来,虽然有些生机,但仍未摆脱濒危的困境。

  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夏五月刊本《湘潭县图志十二篇》、《湘潭县志》卷八之五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1),当地有个年轻人叫石甘四,“有技勇举三百斤,能巧思造奇器,尝读《蜀志》见木牛流马法,日:此易耳。遂为木人执器左右,供使令”。

  其后,“又以鹅毛作床如乌翅,坐则腾上二十丈横行五里许”。其时“西夷轻气学未传,甘四以重力升之。

  彼时,满清白莲教后不久,于是乡中有人便趁机污蔑石甘四所制“木机器人”与飞床”俱是白莲教之邪术。

  若干年后,1882年,俄国人莫扎伊斯基于发明了西方世界第一架载人飞行器。

  欧洲制造出的第一架载人飞行器,比葛洪《抱扑子》所载飞车晚1500多年,比平江漆工王某的“两旁有翼内设机轮”的载人飞行器晚了大约600年,比徐正明发明的“机转风旋,疾驰而去”的飞车更是晚了200多年。

  至于飞机,再次强调,人类真正意义上的长航程飞机发明者是中国人冯如,而不是什么莱特兄弟。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后者实际的研发进度远远落后于冯如,不仅飞行高度、航程等各项性能远远不及中国人制造的飞机(一个可以飞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只是“转向平衡操纵系统”,不是飞机),还把故意把时间提前,篡改了人类集体记忆。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上一篇: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核心工序全是干货!前段涂布详解

下一篇:【48812】遗落民间的才智——手艺织布机